高校人才引進看重“帽子”:直接與待遇掛鉤
責任編輯:CHH 時間:2016-08-23 09:29
[導讀] 人才都有“帽子”,那沒有“帽子”的算什么呢?

陸濤所說的“帽子”,指的是目前中央各部委和單位出臺的形形色色的人才計劃。從中組部的“千人計劃”、“青年千人”到教育部的“長江學者”、“長江青年”,再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“杰青”、“優(yōu)青”以及中科院的“百人計劃”……初步統(tǒng)計,約有20多種,不一而足。
對接即將啟動的“雙一流”建設計劃,各地紛紛推出建設高水平大學或一流學科建設的方案,與之勾連的就是人才引進大戰(zhàn)已經(jīng)提前打響——
這無形中讓一些學者焦慮不已,有“帽子”的身價倍漲,沒帽子的今后咋辦?
有沒有“帽子”,待遇“天壤之別”
陸濤這次來上海高校打聽,得到的答復讓他哭笑不得。
一所高校分管人事的負責人給他出了主意:“先回去,盡快弄頂‘帽子’后再來。”因為,如果弄不到“帽子”,就不符合該校引進人才的“硬杠杠”,享受不了引進人才的待遇。即便勉強“轉(zhuǎn)會”成功,一年的薪資也只有10多萬元,待遇還不如陸濤目前所在的北京某高校。
可陸濤說,他之所以考慮到上海發(fā)展,就是希望在這里解決“帽子”問題。
有“帽子”學者和沒“帽子”學者之間的待遇差距,用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薛宇的話來說,現(xiàn)在簡直是“天壤之別”。
以武漢地區(qū)幾所重點高校為例,普通的教授招聘,科研啟動經(jīng)費一般不超過100萬元??扇绻脒x的是“青年千人”,無論是工資待遇還是科研啟動經(jīng)費,都至少可以翻番,有時甚至可以翻幾番,例如啟動經(jīng)費有的可以達到500萬以上。而如果引進的是國家“杰青”,那么無論是年薪還是科研經(jīng)費都會更高。
就在去年,東莞理工學院就曾開出高價全球攬才,其中,對國家“杰青”、教育部“長江學者”給出基礎年薪130萬元,住房補貼250萬元的優(yōu)厚待遇。
據(jù)悉,由于“青年千人”能夠從國家直接獲得較多的經(jīng)費,因此雖則建設“雙一流”的戰(zhàn)鼓擂響,許多高校目前出臺人才引進計劃,甚至只考慮招聘頭上有“帽子”學者。
38/40歲和45歲,成為兩道“分水嶺”
有“帽子”的人才身價倍增,無形中讓一些目前還沒有拿到“帽子”的學者壓力陡增,“奔四焦慮”和“45歲焦慮”隨之開始蔓延。因為,高校目前公認的幾大高級別的人才計劃,對申報者的年齡都有限制。比如,
國家“青年千人”申報者年齡不超過40周歲;
申報國家“優(yōu)青”的,一般男性不超過38周歲,女性不超過40周歲;
申報“長江學者”,理工科領域一般不超過45周歲(人文社科類不超過55周歲);
申報“青年長江”,理工科不超過38周歲(人文社科類不超過45周歲)
……
從年齡軸來看,38/40歲和45歲,是能否成為“人才”的兩道分水嶺。
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,這種“年齡焦慮”,實際上和學界公認的“帽子鏈”評價體系有關。
薛宇介紹,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一位負責人曾披露過一些數(shù)據(jù)并指出,自國家“杰青”評審啟動后,近年來入選中國科學院或工程院的院士,絕大多數(shù)都是國家“杰青”獲得者。這位負責人的本來意圖應該似乎想說明國家“杰青”項目對科學家成才很有幫助,但傳到學界的信號卻無形中有了偏差。更多學界人士對此的解讀是,今后想?yún)⒃u院士,先要拿下國家“杰青”。而由于國家“杰青”競爭激烈,所以2012年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首次推出“優(yōu)青”項目后,學界中人又揣測,先要申請并拿下“優(yōu)青”,這就相當于在“杰青”的路上排上了隊。
就在今年8月4日,國家基金委公布2016年度國家杰青基金建議資助名單。此后,學者喻海良就把他的新觀察寫入其在科學網(wǎng)的博客:今年的國家“杰青”中,有接近一半是“四青人才”的成員。
所謂“四青”,就是目前“國家千青”、“優(yōu)青”、“青年長江”、“萬人拔尖”四大人才計劃的統(tǒng)稱。
但他認為,這一現(xiàn)象可以理解為,國內(nèi)對優(yōu)秀人才持續(xù)資助,讓強者更強。
正確看待“帽子鏈”現(xiàn)象,不妨多一些淡定
在一些學者看來,如果“帽子鏈”的說法可以成立,那么與之相應的另一種“倒推邏輯”也可以成立:如果一名學者45歲前沒有入選高級別的人才計劃,那么就意味著在學術(shù)這條路上基本沒有機會再出頭。
“現(xiàn)在的一些高校,有部分教師甚至學院院長認為,一名學者到45歲還沒有拿到帽子的,基本就該急流勇退、靠邊站了。”滬上一所985高校的科研處處長談及這一點,很是感慨。
從他手中的一些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(jù)看,該校過去幾年承擔的863、973國家級課題,真正挑大梁的學者,很多人的年齡都超過45歲。
毫無疑問,這批年齡在四、五十歲,有學術(shù)經(jīng)歷、人脈和一些項目管理經(jīng)驗的學者是今后承擔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的主力。“如果任憑‘45歲焦慮’蔓延,打擊這部分學者的積極性,那么最后遭受損失的是學校和國家。”
有學者在接受采訪時坦言,國家出臺各種人才計劃,本來的意圖是支持基礎研究,讓一批年富力強的科研工作者能夠安心學術(shù)??蛇@些年,學者頭上的“帽子”卻和職稱晉升以及各種評獎掛鉤,各大名校也掀起搶“帽子”的競爭,相互攀比“帽子”的數(shù)量和等級——顯然,這違背了各類人才計劃出臺時的“初心”。
不過,談及現(xiàn)在學界上演的“帽子焦慮”現(xiàn)象,薛宇倒表現(xiàn)出樂觀、淡定的一面。從國家層面到各地以及各高校,確實都在出臺形形色色的人才計劃。
“隨著‘帽子’越來越多,今后人人都有‘帽子’,結(jié)果就是‘帽子’貶值,最后對學者的評價,還是回到學術(shù)實力的比拼上。”
- 分享到:
- 有巨蟹座男朋友的女2017年06月21日
- 高校人才引進看重“2016年08月23日
- 視覺設計該如何賦予2016年08月23日
- 如何創(chuàng)造設計經(jīng)典2016年08月23日
- MLikeasong答互聯(lián)網(wǎng)軟件2016年08月19日
- 工業(yè)設計創(chuàng)業(yè)的誤區(qū)2016年08月18日
- 2016年北京理工大學工2015年08月10日
- 中國一線城市近8成白2015年08月04日
- 2010宅男腐女們的杯洗2015年08月04日
- 深圳長途搬家公司包2013年03月22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