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位歐洲建筑師在中國 最看重的是“關系”
來源:AIM Architecture 瀏覽數(shù):
責任編輯:CHH 時間:2017-01-19 15:09
責任編輯:CHH 時間:2017-01-19 15:09
[導讀]在上海建筑設計事務所 AIM Architecture 的十周年回顧展上,兩位分別來自比利時和荷蘭的創(chuàng)始人 Wendy Saunders 和 Vincent De Graaf 在展覽介紹中這樣描述自己來到中國的經歷,讀起來帶點浪漫。
但這里的“關系”并非陰暗的捷徑,而是人際網絡。
“2005 年 1 月 20 日,坐著綠皮火車,經過一段漫長的旅行,我們從 -29 度的西伯利亞,來到中國。奇妙的旅程,一路是白茫茫的冰天雪地……”在上海建筑設計事務所 AIM Architecture 的十周年回顧展上,兩位分別來自比利時和荷蘭的創(chuàng)始人 Wendy Saunders 和 Vincent De Graaf 在展覽介紹中這樣描述自己來到中國的經歷,讀起來帶點浪漫。
2005 年之前,他們都以建筑師的身份活躍在歐洲。中國,是一個極為遙遠的概念。來中國的契機也純屬偶然,源自 Wendy 在一個荷蘭網站上讀到的一則招聘廣告,說上海有項目需要建筑設計師。
后來,就有了文章開頭描述的那段經歷。和這段經歷一樣浪漫的,是他們最初的構想,Wendy 在采訪中說:“我想可能可以來中國待個半年或一年,體驗一下不一樣的東西。”
十多年前的上海,東方明珠塔和金茂大廈這兩棟超高層建筑,已經建成。高度在 100 米以上的摩天大樓,在 2005 年之前已接近 50 座。而活躍在這股裹挾著權力及金錢欲望的蓬勃之勢中的,是無數(shù)心懷抱負的建筑設計師對都市未來的暢想。
“想造下一座高樓”,是 Wendy 和 Vincent 來到中國真正想要體驗的內容。

不過在初來上海的幾個月,精力充沛地參加了 5、6 場大型項目的設計競賽后,他們開始意識到事情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簡單。
“我們沒有關系,沒人知道我們。”Wendy 告訴《好奇心日報》。“關系”這兩個字,是她在整場采訪中蹦出的唯一一個中文詞匯。但在建筑設計界,這并不是一種“中國特色”。只是對于這對在歐洲已積累了近十年經驗的建筑師夫婦來說,要接受一切都將推倒重來的現(xiàn)實,在當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那幾場設計競賽,他們最后都沒有贏。盡管他們精心設計的圖紙,曾得到過一些業(yè)主的認可,但最終,所有的項目都交給了當?shù)氐脑O計院或 KPF 等大型的國外建筑設計事務所操作。
“我覺得可能你還需要去證明你的能力,而且你不會像一些人一樣,贏了比賽就走。”他們很清楚,要想在上海這個“冒險家的樂園”立足,需要遵守游戲規(guī)則:拓寬人脈,并讓人們看到,你是認真的。
從小項目做起,成了他們的突破口。
他們接手的第一個項目,是一間名為 1918 Art Gallery 的藝術畫廊。業(yè)主是朋友的朋友,不過他表示自己并沒有錢支付設計費。“我說我們也沒有項目,可以免費幫你做,但是得滿足一個條件,就是我們想怎么設計就讓我們怎么設計。”Wendy 回憶道。
他們保留了斑駁的水泥柱,加了幾面展示墻以及一個木制臺階,極力維持廢棄廠房的陳舊感來烘托畫廊所需的藝術氣息。

1918 Art Gallery(攝影:Jeremy San)
結合他們之后的設計項目,在這個畫廊隨心所欲的設計中,會發(fā)現(xiàn)許多有趣的細節(jié)。比如保留斑駁水泥柱的做法,被再次用在了他們自主設計的 AIM Architecture 現(xiàn)在的辦公室中。而那個木制臺階,在如今火熱的聯(lián)合辦公空間中頻繁出現(xiàn),之后也被他們用到了為 SOHO 中國設計的辦公空間中。簡約和樸素,是他們喜歡的風格。
2006 年,Wendy 和 Vincent 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建筑設計工作室,接手的業(yè)務基本是私人住宅、辦公空間和餐廳等商用項目的室內設計,而項目的獲取主要依賴朋友之間的介紹。
之后的四五年,最初的刺激感逐漸褪去,而以室內設計為主的小體量項目,與他們計劃“造下一座高樓”的設想相去甚遠。這段漫長的積累期,難免使人沮喪。
幾乎每一年,他們之間都會進行一場這樣的對話:
“我們回去吧。”
“算了,我們還是留下吧。”
“我們回去吧。”
……
最后,兩人總會重新妥協(xié):“好吧,我們就留著,看看究竟會發(fā)生點什么,直到我們真的真的很想走的時候再走。”
事實證明,留下來是一個正確的選擇。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(fā),處于經濟泥淖之中的歐洲,留有建筑設計師施展的空間進一步萎縮;如果選擇單干,而非依附大型建筑設計事務所,建筑師可能接手的項目數(shù)量將會極為慘淡。
但對于留在中國的 Wendy 和 Vincent 來說,找上門的生意卻從未斷過。而他們當時專注于小項目的定位,如今看來也是一種明智之舉。
當時大多數(shù)國內外建筑設計事務所瞄準的都是大項目,而對于同期興盛起來的各類小型室內設計項目,真正愿意接手且有能力勝任的工作室并不多。
如今看起來可能再尋常不過的設計,比如帶有日式風格的大量木制元素的使用,或者北歐式的簡潔清新風格,在當時仍十分新潮。而這些,AIM Architecture 皆能駕馭。在成立事務所后的五年里,原先的兩人團隊,擴大到近 20 人,而依賴朋友之間的相互傳播所積累的項目數(shù)量,多到連 Wendy 自己都記不清。
而在積累作品集的同時,頗為原始的“口口相傳”的傳播模式,卻給他們帶來了高效的“關系”積累。
“大概過了 4、5 年,人們可能覺得,我們還在這兒,我們應該是認真的,所以開始愿意把一些項目交給我們做。”Wendy 這樣解釋道。
2010 年之后,過去五年的經驗將 AIM Architecture 推向了一個轉折點:大項目的數(shù)量明顯增多,類別也不再局限于室內設計,還延伸到了景觀設計和建筑設計。而在這些項目中最為人熟知的,是莫干山裸心谷的室內設計、SOHO 復興廣場等多個 SOHO 中國的室內設計項目,以及四川綿陽浮生御度假村的整體設計。
這三個項目彼此間的風格差異很大。
莫干山裸心谷完成于 2011 年,融合了非洲元素和中國鄉(xiāng)村風格;120 間客房、兩間餐廳、一個酒吧及一間會議中心,均由 AIM Architecture 設計。


莫干山裸心谷室內設計(攝影:Dirk Weiblen)
SOHO 中國的項目,AIM Architecture 一共參與了四個,分別是世紀廣場、復興廣場、3Q 北京光華路旗艦店以及外灘辦公室的室內設計。盡管這四個項目強調的都是現(xiàn)代簡約,但具體的演繹方式均不同。世紀廣場和復興廣場的大廳設計,營造的是一種未來感:前者使用了閃亮的金屬材料,后者依賴燈光設計,在大理石空間內打造出了奇幻的明亮環(huán)境。

SOHO 世紀廣場大堂(攝影:陰杰)
SOHO 3Q 光華路旗艦店的亮點,是醒目的木制階梯,在 2015 年的聯(lián)合辦公空間設計中,這樣的處理方式仍然十分新穎。
而完工于 2016 年的外灘辦公室,通過大面積地使用淡雅的大理石,增強了室內空間的明亮度,橙色、芥末黃等色彩的點綴以及木制家具的使用,又讓充滿現(xiàn)代感的辦公空間多了一些溫馨。

SOHO 外灘辦公室(攝影:Dirk Weiblen)
四川綿陽的浮生御度假村,從景觀規(guī)劃、建筑設計以及室內設計,均由 AIM Architecture 完成,并在 2016 年的世界建筑節(jié)上獲得了酒店及休閑類的最佳建筑設計獎。景觀及建筑的設計,強調的是與自然環(huán)境相融的樸素感。而為了突顯溫泉主題,設計師使用了大量鵝卵石和矮木樁裝點在水療設施周邊。室內的地板和天花板都鋪上了暖色調的木板,搭配棉質軟體家具,營造出了一種舒適放松的感覺。Wendy 和 Vincent 能在不同風格之間靈活地轉換,與五年時間內的大量經驗積累不無關系。和他們展開小項目的方式十分接近的是,這幾個大項目的獲取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他們所積累的人脈。
莫干山裸心谷的業(yè)主和他們是在一次朋友組織的飯局上認識的。在得知她在尋找設計師后,Wendy 和 Vincent 帶領團隊,根據(jù)業(yè)主所提的要求,遞交出了一份讓對方滿意的方案。浮生御度假村的項目,是經一位和 AIM Architecture 合作多年的工程師引薦,業(yè)主直接委托的。
SOHO 中國的項目相對特殊。2006 年,Wendy 和 Vincent 曾參加過一次 SOHO 的建筑設計競賽,但未勝出。但后來,他們?yōu)橐晃粯I(yè)主在浦東做了別墅的設計,對方恰好是 SOHO 中國 CEO 張欣的朋友,并向張欣展示了他們的設計圖紙。張欣比較認可他們的設計,于是邀請他們參加了 SOHO 世紀廣場的室內設計競賽,最后他們成功勝出,雙方的合作就此展開。
不同的業(yè)主有著不同的需求。而對于這兩位來自歐洲的建筑設計師來說,在中國的這十年,最具挑戰(zhàn)的是如何在業(yè)主的需求和自己的設計之間找到平衡。
過去在歐洲,他們參與的大多是設計簡潔且低調的社會性項目。中國的眾多“奢侈”項目以及不同項目之間的差異性,要求他們不斷地調整方向。“與客戶妥協(xié)自己的設計肯定常有。但是去羅馬并非只有一條路,其實有很多條路可選,而你需要找到那條讓你自己舒服、讓客戶也舒服的路。”Wendy 說。
而在這十年間,中國業(yè)主對于“奢侈”的理解發(fā)生了一些變化。Wendy 在采訪中說,過去他們可能關注得更多的是外觀的奢華,追求那種閃亮的感覺,但現(xiàn)在,他們會更關注空間帶給人的舒適感。而這一點,在近幾年北歐簡約風的盛行中,也能得到印證。
不過有趣的是,在談及未來時,Wendy 和 Vincent 有了與來到中國之初不一樣的設想。在 AIM Architecture 十周年的回顧展上,他們專門設計了一個小放映廳,在里面播放了一個暢想未來的短片。片中的內容,腦洞大開:他們想象浦東會有一座山,外灘會有一片沙灘供大家玩耍,而城市的立交橋上,會布滿綠植……
他們給自己定位的角色不再是下一座高樓的建造者,而是能給人們帶去更多影響的設計師。這份影響主要拆解成兩部分,一是專注生態(tài)建筑的設計,二是參與學校、廣場等能為更多人的生活帶去改變的社會性項目。
而與過去不同的是,出現(xiàn)在他們前進之路上的最大障礙從缺少關系網,變?yōu)榱舜蟓h(huán)境的改變,即中國經濟發(fā)展的放緩以及隨之而來的更為激烈的競爭。
但 Wendy 的心態(tài)很積極,她認為:“對比歐洲,中國很有錢,因而人們去做項目的時候,不一定會仔細思考自己究竟要什么,以及為什么要那么做。但是經濟不好之后,大家可能會想得多一點,謹慎一點,其實是好事。”
現(xiàn)在,他們的團隊擴大到了近 40 人,Wendy 說他們想將人數(shù)維持在 40 左右,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質量的提升上:“剛開始的時候,我們很有活力也很幼稚,所以做事很沖動。人們可能會告訴我們,在中國,我們是這么做那么做的。有一段時間,你得花時間尋找與試錯?,F(xiàn)在,我們成熟很多了。做了不少項目,也知道很多事該怎么做了。但是我不希望我們的工作室,只去做那些我們知道該怎么做的事,我希望我們能一直去追問,一直往前走。”
他們已經適應了中國的快節(jié)奏,也逐漸具備了應變的能力:“對于我們來說,在中國的發(fā)展更像一段旅程,作為一個設計師,你在這里得定位好自己。”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納金網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- 分享到:
相關閱讀
- 百人百日戒煙大賽品2025年04月22日
- 克東縣“北緯四十七2025年04月22日
- 客家文化(贛南)生2025年04月22日
- 安慶博物館首屆文創(chuàng)2025年04月22日
- 2025北京文博創(chuàng)意設計2025年04月22日
- 朝陽青年LOGO和口號創(chuàng)2025年04月21日
- 大賽|愛聚九八-投洽會2025年02月27日
- 2024蘭州文創(chuàng)設計大賽2024年12月07日
- 2024“通武廊”文創(chuàng)和2024年12月04日
- 2025年紅點概念獎 開啟2024年12月02日
精采專題
熱門文章
最新文章